精神霈长,消渴痊除,小便不甜,肤疹俱脱,十年无恙。心包络经自膻中散布,络绕于三焦;三焦其气通灌十二经络,上下往来,无有休息,自与心包络配合为表里,故俱有名而无合应。
方有执曰:此以潮热、转失气次第而详言之,以决当下之候也。愚谓二字,非误亦非衍,盖答辞也。
凡汗出荣和,而发热不解,是卫强不与荣和也。夫本草之所以集者,特述其药性之刚柔,气味之温凉,补泻之专功,以为立方治病之准,谁谓通章之义不足凭,而于一句积温成热之说,独可据哉!必如时师所言,养血药中以四物汤为主,加黄柏、知母,就为滋阴降火之妙剂,则惬然服之而无疑,抑不思当归味甘辛气温,川芎味辛气温。
《灵枢经》曰∶“膻中者,心主之宫城也。反恶寒者,非表邪也,乃阳虚不能卫外所致,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愁忧者,气闭塞而不行。消谷善饥者,胃火炽盛也;大便反易者,血之濡也;色黑者,蓄血之化也;善忘者,血不荣智不明也,此皆瘀血之征,非至峻之剂,不足以抵其巢穴,而当此重任,故立抵当汤。
不了了者,不清楚也。伯仁,我明奇士也,技艺之精,不下丹溪,即其文辞,如《素问抄》、《难经注》,诊有《枢要》,针有《经络发挥》与《疮疡痔医韵》等篇,亦可谓集往哲之大成矣,顾后学但知宗《丹溪心法》,如《灵》、《素》与伯仁诸集,若罔闻知,虽其术有奇中,治有明征,所至成名,如朱太史列传所称,亦莫之顾,何哉?